书,是您手把手教的;十五岁监国时,是您在旁时时勉励;便是前两年,您还曾亲口许诺,待识因年岁稍长,若我们二人投缘,便将她许配于我。”
“您说,这是为了让一个失了母亲、无所依傍的人,能多一个像家一样的依靠,能与您真正成为一家人。我满心期待,日日盼着,盼着您口中的家,盼着识因长大。”
他眼底泛起水光,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,苦涩笑道:“那时的太师是何等慈蔼?您怜惜我这个太子,待我如同亲孙。可不知从何时起……您开始避而不见,甚至绕道而行。”
“太师,即便父皇当真靠不住,您也不该就这样,无声无息地弃我于不顾。”
他深吸一口气,语音哽得厉害:“是,我病弱,在您眼中是不算健全之人,可我也是一条性命,更是当朝太子!只要这个国祚一日未倾,我便有责任让它更加繁荣昌盛,我便可竭尽心力护太师府周全。但您……却连一个机会都不愿给我。”
话音至此,他的嗓音已微微沙哑。他许久未曾这般激动地言语,情绪翻涌间,眼眶不禁泛红,苍白的脸颊因激动浮起一丝薄红,整个人如同寒风中瑟缩的枯叶,单薄而凄清。
沈昌宏听着这番饱含痛楚与怨怼的肺腑之言,再瞧见他那憔悴不堪的模样,心中如同压了巨石,沉闷难言。
太子说得没错,是他先背弃了诺言。
他曾许诺要辅佐这孩子登临帝位,也曾向故去的老友保证会护其周全,更亲口提过联姻结盟、亲如一家的愿景。可最终,却是他亲手斩断了这一切。
当初做出这个抉择时,他已备受煎熬,所以始终不敢面对。
身为朝廷重臣,背弃君主本就是锥心之痛,此刻再听太子这番泣血般的控诉,他更是心如刀绞。仿佛连支撑这副躯壳端坐的气力都已耗尽。
他颤巍巍站起身,朝着太子深深俯首行了一个大礼,沉声道:“太子殿下,千错万错,皆是老臣的错,是老臣背信弃义。老臣……向您赔罪了。”
这是他为官多年以来最沉痛的一次。一个心有大义一心为民之人,走到如今这般地步,着实可笑可悲。
太子眼见年迈的太师躬身至此,眼中强忍的泪水终于滚落。他疾步上前,亲手将老人扶起,哽咽道:“太师,我还不想死啊,我也想要争一争。为了活下去,我喝了那么多苦药,熬过一年又一年,真的不想放弃,我很需要您,真的很需要您。”
沈昌宏抬头望着他,这个自己亲眼看着长大的孩子,从前无论病得多重、药有多苦,都从未掉过一滴泪。此刻,那眼中盈满的泪光,却像刀子一样扎进他心里。
然而事已至此,他再无法许下任何承诺。他心中清明:今日太子既将他唤来,便是早已下定了某种决心。
他默然伫立,再无言语。
太子缓缓走回案前坐下,声音低了几分:“太师,对不住,我作为太子,也有应尽的责任与担当,我不想发生战争,我不想看着百姓遭殃。所以,这段时日,只好委屈您暂居东宫了。”
“我要向您证明,我并非您所想的那般不堪一击。即便没有您的扶持,即便父皇昏聩无能、无力执掌朝纲。我依然能凭一己之力,守住这太子之位,然后坐上龙椅,治理这大好山河。”
这番话字字千钧,显然是深思熟虑后的决断。沈昌宏静默地听着,此刻他深切地意识到,无论他作何选择,终究难逃这权势洪流的裹挟。
命运如刀俎,朝局如漩涡,他这把老骨头,终究是避无可避了。
太子见他缄默不语,轻叹着道:“昨日我亲赴太师府,您与沈大人皆是避而不见,唯有沈夫人与识因肯招待我。我尝了沈夫人亲手做的饭菜,滋味甚好,但我心里却堵得难受。”
他苦涩地笑了笑:“您可还记得?前些年您担心皇上因我外祖家与您的交情而猜忌于我,特意嘱咐我须与太师府保持距离。这些年来,我谨小慎微,连太师府的门槛都不敢迈进一步。偶尔遇见识因,也只能远远望上一眼,连上前问候一声都不敢。”
他抬眼望向殿外沉沉天色:“为了保全这太子之位,为了能顺利继承大统,我能忍的都忍了,该做的也都做了。可到头来,却发现自己活成了个天大的笑话。”
他低低笑了几声,那笑声里透着说不尽的苍凉。
沈昌宏始终垂首不语,殿内静了许久。
太子朝门边的侍卫微微抬手吩咐:“先带太师下去休息吧。”
从踏入东宫的那一刻起,沈昌宏便已料到这般结局。他并未挣扎,只觉得徒劳,终究是龙子凤孙们的权欲之争,他们这些臣子,不过是棋盘上来回摆弄的棋子罢了。若不将每分用处榨取干净,这些人又岂会罢休?
他最后深深望了太子一眼,沉沉一叹,随着侍卫退出了殿门。
——
京城又落了大雪,天地间白茫茫一片。
自那日许夙阳在太师府闹过一场后,已有多日不曾露面,沈识因也从未打听过他的消息,这个人,这些事,她已不愿再费心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