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24章(2 / 2)

起今早穆暄玑不等他醒来就走了,更心神不宁了。

忽然,戚暮山本能地察觉到另一道视线,发现是对座的二皇女正盯着自己,随后见二皇女招呼来侍女耳语,那侍女便应声退离。

昭帝一如既往的和颜悦色,同群臣敬酒贺岁,酒过三巡,韶乐再起。

小太子也举起盛着酪浆的瓷碗,略显生硬地念诵贺词。

百官笑颜感激,昭帝满脸欣慰。

太子墨容,是昭帝与贤妃的孩子,也是昭帝最宠爱的皇子,乃至越过皇后所生的皇长子被立为储君。

有道是贤妃之所以享得如此圣宠,是因为她与已故的岁安郡主有几分相似——传闻景王曾倾慕过郡主,后郡主嫁给镇北侯,他也就断了念想,不久便娶了陈家女儿过门。

戚暮山侧头遥望,望见昭帝慈爱地看着小太子,忽觉心底一阵恶寒,以袖掩嘴,闷声咳嗽起来,所幸众人都在关注太子,没人注意到他这边动静。

同在御座上的陈瑾言也有些脸色难看,但随即换上温和的笑容,顺着昭帝的话夸了几句。

太子祝完,又待其余皇子皇女们祝罢,侍膳太监开始上汤具。

给戚暮山备汤的侍膳太监摆好食案,与他迅速对视一眼,趁着放下汤碗的间隙,在碗边敲了敲。

就在这时,二皇女缓缓起身:“父皇,儿臣近来偶感风寒,方才又吃了些酒,眼下稍感倦乏,恐要扫了诸位雅兴。”

昭帝道:“无妨,宁儿若是不适,尽早回去歇息便是。”

二皇女谢过昭帝,又讲了些场面话,这才离去。

戚暮山低眼捧起汤碗,舀起一勺羹汤,凑到嘴边抿了抿,悄然将碗底的纸条藏入袖中。

昭帝接着道:“冬去春来,正值风寒频发之际,诸卿当多添衣保暖,注意身体啊。”

末了,他看向墨如谭:“说到这个,贤弟家中那位夫人可有好转?”

福王笑说:“有皇兄挂念,夫人昨日便已无碍,不过未能亲自为明慈太妃祝寿,心里怪愧疚的。”

昭帝:“太妃医者仁德,定然不会计较此事。”

“臣弟明白。”墨如谭勾唇一笑,朝席座间的秦太妃行了一礼,“但夫人原为太妃的寿宴准备了支曲,却因风寒错过,不如值此良辰再献此曲。”

“哦?”昭帝稍稍眯起眼,“她现在在何处?”

“应在殿外候了好些时长了。”

“那便传她进来吧。”

须臾,一个高挑纤细的南溟女人怀抱琵琶进殿,殿内霎时寂静。这位久居深闺的福王侧妃,竟比他们所想的更年轻妩媚,仿佛未曾老去。

古丽款步移至殿中,朝御座之上福身道:“臣妾参见陛下。”

随后转过身:“见过太妃娘娘。”

戚暮山蹙了蹙眉,古丽的身影恰好挡住了两位使臣。

古丽做尽礼数,这才在宫人准备的凳上坐下,似乎叹了口气,随后缓缓拨动起琴弦。

乐声并非中原的曲调,更像是关外之音,戚暮山莫名觉得曾在哪听到过。

不过这不重要,重要的是墨如谭此举居心险恶,当着南溟使臣的面,令故国俘虏向众臣献曲,实为践踏溟国的尊严。昭帝不可能不明白这点,但还是宣古丽入殿弹奏……

事已至此,既无挽回的余地,戚暮山只能寄希望于两位王储能沉得住气了。

他在袖中展开密信,快速扫过一眼,便丢进食案火炉里。

很快,一曲奏罢,昭帝微微点头,不咸不淡道:“倒是雅乐。”

秦太妃欣慰一笑:“虽是没听过的曲子,但好孩子有心了。”

戚暮山正琢磨着等古丽退下就找机会出去,忽听墨如谭略带戏谑的声音再次响起:“夫人弹的是南溟民间传唱的歌谣,故而太妃没有听过,不过,公主应当熟悉。”

阿妮苏不作声,冷冷盯着墨如谭。

墨如谭笑意更深:“皇妹,你觉得兄嫂准备的这首曲子如何呢?”

此言一出,气氛陡然一凝。

让听故人弹旧音,已是挑衅,加之这一问,更是下马威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