院已经接受不了这么多的学生,于是叶胥便又建了个书院。
&esp;&esp;虽说这两个书院都是在叶胥的领头下建成的,但不知为何,这两所书院仿佛是死对头一般,整天比学子们的成绩,比那个学院出来的进士多。
&esp;&esp;叶胥听说这件事情后,就将两位院长叫在一起,同他们聊了许久,大概意思是:你们都是为楚庭学子们建的书院,也都是他带头建立起来的,这就不分什么高低贵贱,他们大可不必为了一个虚名争来争去,用心教好学生才是正事。
&esp;&esp;两位院长在叶胥面前点头答应,叶胥见两位院长握手言和,面上很是满意,心想:这样不就好了,为什么非要挣个第一第二的。
&esp;&esp;叶胥见两位院长不像之前那般看对方鼻子不是鼻子,眼睛不是眼睛的,叶胥很满意,很放心的让他们走了。
&esp;&esp;于是叶胥再也没有听到两个书院不和的传闻了,只是很快又传来了两个书院学子不和的传闻。
&esp;&esp;叶胥:
&esp;&esp;这两个书院怎么回事,怎么不是院长不和,就是学子不和。
&esp;&esp;叶胥身为知府,又有许多事情要忙,定然是没有闲工夫处理这些事情,于是叶胥就将这两个书院的事情抛之脑后。
&esp;&esp;叶胥怕他要是插手了学子们的事情,到时候传出两个书院的马夫、伙夫不和的事情,那样更是麻烦,还不如放任他们不管,反正两个书院也做不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。
&esp;&esp;不管这两个书院和与不和,只要是能为朝廷培养出来栋梁之材,那便是好事。
&esp;&esp;虽说两个书院不和,但这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为朝廷输入人才。
&esp;&esp;叶胥很是满意,现在皇上在大肆提拔寒门子弟,为的就是防止世家一门独大。
&esp;&esp;叶胥也算是间接的帮上了皇上的忙,皇上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叶胥更加满意。
&esp;&esp;觉得自己果然没有看错叶胥,叶胥这人肚子里确实是有些东西。
&esp;&esp;于是皇上便打算等叶胥知府三年任满之后,便将他调往京城。
&esp;&esp;到那时,叶胥就在天子脚下,若是有什么想法,实施起来,效果更加明显,受益的是天下百姓,而不是区域内的臣民。
&esp;&esp;皇上的想法很好,但是他却忘记了当年叶胥是如何决绝的非要去楚庭的。
&esp;&esp;叶胥若是个听话的臣子,那他现在应该还在京城,安安稳稳的做他的京官,而不是在楚庭做知府。
&esp;&esp;眼看着叶胥三年的知府快要到头,皇上便准备让叶胥去回京城,可皇上的圣旨还没有下去,那边皇上便收到了叶胥的来信。
&esp;&esp;信中叶胥说是自己尚且年轻,还想历练几年,他觉得营州这个地方不错,他愿意去营州做知府。
&esp;&esp;收到信的茅荣郅心里有无数的脏话想脱口而出,营州那是什么地方,冬季寒冷不堪,每年都有冻死在街头的百姓。
&esp;&esp;叶胥竟然想去那里历练,那里能历练出什么东西。
&esp;&esp;茅荣郅心中气的要死,明明叶胥肚子中的奇点子多,若是回到京城,不知该是对天下的百姓能有多少好处。
&esp;&esp;可他偏偏要去营州。
&esp;&esp;茅荣郅越想越气,叶胥在楚庭干了六年,这期间,楚庭的百姓从之前的勉强温饱,到现在他们有专门的商会去卖蘑菇,而且每次科举楚庭都有两三个进士。
&esp;&esp;虽说看起来人数不多,但是出了江南之外,没有那个府郡像楚庭这般高产。
&esp;&esp;若是叶胥能将这些想法推广下去,那他还何愁这朝堂上没有他的心腹。
&esp;&esp;若是这朝堂上寒门学子多,他还何愁在朝堂上施展不开拳脚。
&esp;&esp;茅荣郅虽然在心中对叶胥的此次举动很是不满,但最终还是允了叶胥的行为,不为别的,因为无论叶胥去营州做知府,还是到楚庭做知府,最终受益的都是他的子民。
&esp;&esp;若是此次叶胥真的去了营州,也许叶胥真的有法子能让营州的百姓过得更好一些,最起码冬日不会有那么多事故产生。
&esp;&esp;茅荣郅给叶胥回了信,大意是他同意叶胥此次去营州做官,但是干满三年后,叶胥必须回到京城做官。
&esp;&esp;然后就是叶胥再次升职,毕竟叶胥做楚庭知府时,也确实取得了明显的绩效,若是还让叶胥做知府,总归是有些说不过去。
&esp;&esp;不久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