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管理县尉。”
&esp;&esp;政府设立三级行政机关,是因为管的事儿太多。
&esp;&esp;如果让省直接管理县,会非常的不方便,省里的官员也忙不过来。
&esp;&esp;可是预备役的任务很简单,就是组织百姓参加一下军训,顺便展开一下思想教育。
&esp;&esp;偶尔巡巡逻,协助维护治安。
&esp;&esp;就这么点事儿,还要设置如此复杂的管理机构,太臃肿了。
&esp;&esp;严重浪费国家的人力资源和财力。
&esp;&esp;“而且军队管理要求的是快速便捷,一条命令必须用最短的时间传达到位。”
&esp;&esp;“多了府一级机构,反而会导致信息传递变得复杂繁琐,关键时刻是很致命的。”
&esp;&esp;“所以,最好不要设置府一级的机构,大不了多给都指挥使司配备几名官员。”
&esp;&esp;这一番话成功说服了朱元璋等人,不再设立府一级的管理机构。
&esp;&esp;预备役的基本单位是县级,由县尉负责,上一级单位是省都指挥使司。
&esp;&esp;然后陈景恪又提出了第二条建议:“采用双重管理方式,县尉接受上一级单位和本地行政主官的共同领导。”
&esp;&esp;“需要强调一下,是本地行政主官,也就是本县县令。”
&esp;&esp;“上一级的知府,乃至更上级的布政使,都没有权利指挥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疑惑了:“你不是说军队管理要求简单便捷吗,为何还要双重领导?”
&esp;&esp;“万一都指挥使司的命令,和本地衙门的命令相冲突怎么办?”
&esp;&esp;陈景恪意有所指的道: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是什么人,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,笑道:
&esp;&esp;“你小子,奸诈。”
&esp;&esp;很简单的道理,双重管理必然会出现‘听谁的’的争执。
&esp;&esp;文官和军方本身就有矛盾,为了争夺对县尉的管理权,这个矛盾会越来越深。
&esp;&esp;这显然是有利于国家统治的。
&esp;&esp;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,预备役虽然有军方属性,可民的属性更多。
&esp;&esp;如果全部交给军队管理,那就等于是给了军队插手民政的机会。
&esp;&esp;但预备役毕竟是暴力机关,如果全部交给地方管理,就等于是让地方官拥掌握了军队。
&esp;&esp;左不行右也不行,那就左右一起走。
&esp;&esp;双重管理,这个问题迎刃而解。
&esp;&esp;朱元璋又问道:“为什么要强调必须是县令指挥,知府和布政使没有指挥权?”
&esp;&esp;以他的智慧早就看透了其中的缘由,这么问是为了照顾蓝玉等人。
&esp;&esp;同时也是给陈景恪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。
&esp;&esp;陈景恪自然明白这个道理,回道:
&esp;&esp;“一个县的预备役少则几百人,多则几千人,归县令指挥问题不大。”
&esp;&esp;“如果知府和布政使也能指挥,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调动辖区的数万预备役,那就太恐怖了。”
&esp;&esp;如果布政使、知府无权命令县尉,他们想调动预备役,就必须通过县令去找县尉。
&esp;&esp;还要考虑县尉会不会同意。
&esp;&esp;因为县尉完全可以借口‘请示都司’,搪塞过去。
&esp;&esp;总之,没有直接管理权想要调动预备役,过程会变得很复杂。
&esp;&esp;他们要是敢打预备役的主意,付出的成本会更加巨大,估计刚行动就被人举报了。
&esp;&esp;而且这么做还能有效防止军政勾结。
&esp;&esp;县尉在行政方面的上级,是本县的县令。
&esp;&esp;在军方的上一级是都指挥使司,这是个省级机构,地位和布政使相当。
&esp;&esp;县令和都司勾结,难度可不小。
&esp;&esp;一个简单的双重领导,就基本解决了这些隐患。
&esp;&esp;想通了这一切,冯胜、傅有德等人,看向陈景恪的目光充满了忌惮。
&esp;&esp;这小子心是真脏啊。
&esp;&esp;以后对他可要客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