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也很充分,大明京畿放在应天已经十七年,事实证明没有任何问题。
&esp;&esp;且北方贫瘠,京城放在洛阳,还需要从南方调运粮草物资。
&esp;&esp;迁都就是劳民伤财,没有任何意义啊。
&esp;&esp;发现反对的人竟比想象中还要多,更加坚定了朱元璋迁都的决心。
&esp;&esp;才立国十七年,这些人就已经习惯了京畿在应天,再过几年阻力只会更大。
&esp;&esp;不过还好,李善长等开国功勋都还比较清醒,是支持迁都的。
&esp;&esp;有他们支持,还能压住保守派。
&esp;&esp;人群的末尾,白英如局外人一般,看着激烈讨论的群臣。
&esp;&esp;事实上,在这件事情上,他确实是局外人。
&esp;&esp;一开始讨论的话题是黄河改道之事,本以为说服群臣会很困难。
&esp;&esp;为此,他准备了许多东西,将各种资料倒背如流。
&esp;&esp;然而,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。
&esp;&esp;当他提出黄河应该改道的时候,没有任何人反对。
&esp;&esp;他还以为群臣比较谨慎,不想轻易发言。
&esp;&esp;心中还感慨,果然不愧是中枢大佬,就是稳重。
&esp;&esp;等拿出具体的改道方案,本以为会有人反对了吧?
&esp;&esp;确实有人提意见,问他如果改道失败怎么办?有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。
&esp;&esp;他本以为质疑来了,就拿出了自己的补救方案。
&esp;&esp;只是刚讲了大概,还没等他深入,群臣就一致表示:
&esp;&esp;方案完善,可行,通过,就这么办了。
&esp;&esp;这下将他给整懵了。
&esp;&esp;什么意思?质疑呢?反对声音呢?
&esp;&esp;这么大的事儿,不应该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讨论,才最终确定吗?
&esp;&esp;怎么就问了几个问题,就全员通过了?
&esp;&esp;合着我那么多资料,全都白准备了?
&esp;&esp;关键是,这也太儿戏了吧?
&esp;&esp;更让他感到不敢置信的是,皇帝准备让他当水部主事,负责黄河改道工作。
&esp;&esp;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正六品要职,从一介白身,直接提拔成正六品。
&esp;&esp;他都不知道这属于连升多少级了。
&esp;&esp;本以为群臣会反对。
&esp;&esp;确实有人反对,但不是嫌官职太高,而是觉得太低了。
&esp;&esp;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儿,哪是一个水部主事能管的来的。
&esp;&esp;至少也应该给一个员外郎。
&esp;&esp;这可是从五品高官。
&esp;&esp;别看一个是正六品,一个是从五品,好像就差了一级。
&esp;&esp;实际上两者天差地别。
&esp;&esp;六品依然属于低级官员行列,五品则迈入了中高级行列。
&esp;&esp;看似一小步,实则是一道巨大的门槛。
&esp;&esp;大多数官吏,一辈子都被挡在这道门槛之外。
&esp;&esp;现在这群大佬竟然主动打破规则,要让他一步登天,成为从五品的高官。
&esp;&esp;还要将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他。
&esp;&esp;这太儿戏了吧?
&esp;&esp;莫非平时这些大佬,就是这么决定国家大事的?
&esp;&esp;很快他就发现,并不是。
&esp;&esp;这群人不正在为,应不应该迁都打嘴仗的吗。
&esp;&esp;这才是他想象中的画面啊。
&esp;&esp;可为何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情,就这么轻易通过了?
&esp;&esp;还是说,他们根本就不重视此事?
&esp;&esp;可这不可能啊,治黄向来是朝廷的头等大事。
&esp;&esp;如果不重视,自己怎么会出现在这里,又怎么会突然就变成从五品水部郎中?
&esp;&esp;从震惊中清醒过来,他终于想通了一切。
&esp;&esp;其实大家心里,早就默认黄河改道之事,只是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扛事儿。
好版主